您的当前位置:眶内肿物 > 预防治疗 > 朱迅手捧遗像送别亡母,阔别数载,这段母
朱迅手捧遗像送别亡母,阔别数载,这段母
4月27日,著名主持人朱迅手捧遗像,悲切送别亡母的一幕,让无数网友动容。
视频中,朱迅一袭黑衣,面容憔悴,眼圈红肿,与在电视上的光鲜形象判若两人。
而就在不久前,朱迅和母亲才刚刚团聚。
没曾想,转瞬间,天人永隔。
这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亲人分离,而对朱迅来说,这份痛苦更是加倍的。
因为,在长达几十年的母女分离中,朱迅和母亲的关系一度很僵。
母女俩很少见面,朱迅从母亲那得到的关爱少之又少,母亲晚年宁愿住养老院,也不愿意和朱迅住一起,这也成了朱迅最大的心伤。
她不止一次在节目上,隔空向母亲发问:“您到底爱我吗?”
朱迅和母亲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?为何母女之间的误会这么深呢?
这个故事,还要从17年前,朱迅被母亲抛弃在病床上开始。
01熟悉朱迅的人都知道,她曾是央视著名主持人。
进入央视21年,7次主持春晚,给亿万中国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。
实际上,朱迅在来央视工作之前,就已经是日本小有名气的主持人了。
朱迅出生在书香之家,父亲是知名记者,母亲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中文系,家中姐妹三个,朱迅是最小的那个。
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,朱迅从小跟着外婆长大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参演了田壮壮导演的电影《摇滚女孩》。
没曾想,居然一炮而红,片约不断。
那一年,她才15岁。
挣的片酬却比父母的工资加起来都多,第一次发工资就有多元,要知道,那个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。
朱迅激动不已,当即拉着两个姐姐和姥姥,去吃了一顿馋了好久的肯德基。
年少成名,但是,朱迅并没有被短暂的繁华迷惑。
她始终记着田壮壮给她的忠告:“我虽然把你拉进了这行,但你还是得学一门受用终生的本领。”
父母那时都在日本工作,父亲还曾是新华社东京分社社长,两个姐姐也已经到日本工作。
17岁的朱迅为了追随亲人的脚步,也打算告别娱乐圈,到日本学习播音主持。
没曾想,母亲兜头给她浇了一盆冷水:
“来日本可以,但我们不会给你任何帮助,待不下去你就回去。”
朱迅很倔强,她觉得母亲不过是吓唬、吓唬她,因此,母亲的警告她压根儿没听进去。
她独自提着行李,漂洋过海,住进姐姐简陋的出租屋里。
全新的开始,一切都比想象中艰难。
02母亲真的不给她任何帮助,为了生活,语言不通的朱迅,只能找了一份洗厕所的工作。
拖着笨重的拖把,每天从1楼扫到18层,还要遭受组长的刁难和辱骂。
从万人追捧的明星到厕所卫生员,这其中的落差,足以震碎一个人所有的自尊。
所幸,朱迅很坚强,也很努力,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,她还要学习,挣钱交房租。
好在,朱迅顺利考上了日本知名学府,亚细亚大学。但是每年万日元的学费又成了一大难题。
她只好同时打多份工,刷盘子、扫厕所,每当想向父母求助时,母亲那句“混不下去就回去”就让她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好不容易攒够了上学的钱。没想到,命运又跟她开了个玩笑。
刚上大一,她就在巨大的压力下病倒了,血管瘤,痛起来撕心裂肺。
因为没钱医治,她找了一家小诊所,结果手术失败,父母竟然都没来探望。
第二次手术,还在同一个位置。疼痛难忍的时候,朱迅多么希望母亲能去看看她。
后来,母亲真的来了,还带了半个西瓜,只可惜只呆了半个小时,就匆匆离开。
那毫不犹豫转身的背影,让朱迅难过不已。
母亲走后,她啃着剩下的西瓜,泪流满面。
她不明白母亲为什么那么坚定地离开,把医院,和母亲的隔阂从此种下。
她一度怀疑母亲从来不爱她,所以才对她冷漠至极。
这种想法就像一根刺,一直伴随着她,每一次母女见面都是痛,但是,也教会朱迅坚强和独立。
就像她说的一样:“17岁之前,我以柔为主,17岁后,便以韧为根。”
要强的医院做了手术,为了支付高昂的学费,伤口还没完全愈合,她就不得不继续打工挣钱。
胳膊上的伤口撕裂,化脓,隔着衣服都能闻到腐烂的臭味,二姐抱着她心疼地直哭,可也无能为力。
那段汗水和眼泪并存的日子,是朱迅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。
也是那段日子,教会了朱迅拼搏和忍耐。她苦练日语和表达能力,不放过每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。
03
年,朱迅在日本的生活,终于迎来了转机。
经朋友推荐,凭借在国内的演艺经历,她被NHK(日本广播协会)选中,主持《中国语讲座》节目。
渐渐地,她在日本闯荡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。
她先后主持了《今晚》、《中日歌会》等多档大型直播节目,并出演多部电影,成为日本主流媒体中唯一的中国大陆女孩。
最风光的时候,她成了日本SKY公司的台柱子,配备了专门的化妆师、经纪人、每次出门前呼后拥,好不风光。
然而,母亲的一场病,让朱迅的生活轨迹再次改变。
当时,父母已经退休回国,两个姐姐都已有了自己的家庭,只有朱迅是个自由人。
她彻夜守候在母亲的病榻前,看着母亲在病床上憔悴不堪的样子,曾经所有的不满都化作了担忧:如果失去妈妈,我拼来的事业还有什么意义?
越是被妈妈忽视的孩子,越是希望得到亲情的慰藉。
她在事业与亲情面前毅然选择了后者,面对挽留自己的导演,她说:“工作可以再找,妈妈却只有一个。”
但是出国难,回国更难。
她所有的事业基础、人脉归零,一切从头开始,就像初到日本时一样。
朱迅并没有气馁,她积极地找寻一切可能的机会。
不久后,《正大综艺》招新主持人,朱迅得知后迅速从东京飞到北京,和一帮新人一起接受三轮的面试。
凭借多年的主持经验,她以第一名的成绩,顺利留在了央视,但是从幕后走到台前,20米的距离,朱迅走了20年,其中的坎坷与艰难可想而知。
唯一聊以安慰的是,在这里朱迅遇到了一生的挚爱,同为央视主持的王志。
王志对他体贴入微,而且很有担当,恋爱期间,朱迅的父亲病重,多次入院抢救,都是王志陪伴在身边,跑前跑后办理各种琐事。
也因此,相恋仅半年,朱迅就和王志注册结婚了,并很快有了个可爱的儿子。
朱迅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留给儿子,她也试着慢慢去理解自己母亲的处境。
没有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,也许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。
她渐渐打开心结,试着向母亲靠拢。
只是,父亲的去世再次给了朱迅沉重的打击。
04父亲卧病十年,朱迅贴身伺候十年。
临终前,父亲告诫她:
“你做这份工作,一定要淡泊名利,珍惜健康,无论事业上多么辉煌,一个人一辈子,家庭和家人是非常重要的。”
朱迅铭记在心,父亲临去世前,一直想要回国,因为要治疗浑身插满管子,这个愿望未能实现,这也是朱迅最大的遗憾。
也因此,她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。她原以为父亲不在了,母亲会和她相伴到老。
没想到,母亲的做法再一次伤了她的心。
母亲宁愿一个人远赴加拿大,住养老公寓,也不愿意和朱迅住在一起。
机场送别的那一天,母亲决然离去,毫不回头的背影,再次把朱迅心底尘封多年的伤口撕裂。
她不明白:“为什么母亲每一次都那么坚决地离自己而去?”
这成了朱迅难以化解的心伤,她多次在节目上,都难掩悲痛。
《你好生活》节目中,5位央视主持人来到新疆,夕阳西下时,对着广袤的草原喊出自己的心里话。
47岁的朱迅热泪盈眶,向远在加拿大的母亲喊话:“妈妈,玩累了就回来吧,我太想你了。”
朱迅发自肺腑的呐喊,让在场的众人都为之泪目。
好在,朱迅心底的渴望和压抑许久的谜团,终于被母亲“看见”。
在一次采访中,母亲终于将自己的处境娓娓道来。
她不是不爱这个女儿,而是身不由己。
在那个年代,作为新华社的员工家属,她不能在外住宿,更不能长时间离开分社,这是纪律。
得知朱迅生病,她省吃俭用,花了一个月的津贴,给女儿买了半块西瓜。
她不是狠心撇下病榻上的孩子,而是现实所迫。
她不能回头,害怕一回头就走不了了,更不想把自己的难处告诉病床上的孩子。
朱迅家里三个姐妹,朱迅和二姐都在国内结婚,而且婚姻幸福,唯独大姐孤身一人住在加拿大。
母亲之所以远赴国外养老,是因为对单身的大女儿放心不下,为了不给大女儿添麻烦,她选择一个人住在老年公寓里。
84岁高龄,也要坚持漂泊异乡,不是薄情寡义,而是一个母亲为孩子反复权衡的选择。
她不是不爱朱迅,只是她的爱只能分给更需要的大女儿多一点。
每次朱迅送她离开机场的时候,她不回头是怕自己会不舍得、一回头就再也走不了。
母亲对朱迅的爱是隐晦的,不善于表达自己,更不敢放任自己的爱。
但,每一份爱都是用尽全力。
05
在朱迅心里,千般万般狠心的妈妈,其实有着自己的难,也有着自己的爱。只是没让自己的女儿看到罢了。
朱迅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,原来她并不是不被疼爱的孩子。
父母虽然不能给她很多钱,却给了她赚钱的能力,培养了她坚韧的品格和意志。
母亲一直在国外生活了13年,直到今年年初才回国。
机场相见的那一刻,朱迅激动地迎上前去,紧紧拥妈妈入怀。
那一刻,她多年的心愿达成,妈妈终于能和她在一起了。
实际上,母亲已经患了重病,行动不便,之所以回来就是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,好好弥补对朱迅的亏欠。
朱迅经常晒出和母亲互动的视频,虽然已为人母、事业有成,可是在妈妈面前,她永远是个孩子一般,总是想尽各种办法逗母亲开心。
没想到,这难得的温馨时光,是如此匆匆而过。
母亲走了,朱迅的那句“妈,回家吧”,再也没了回答。
写在最后
老舍说过,“没有母亲的人,就像是花剪断了插在瓶里,纵使有香有色,也是没有根的。”
父母或许不是完美的,他们可能不善于表达、有时候脾气还有点暴躁,可能会忽略我们当时的感受,但是他们绝不是不爱我们。
就像朱迅的母亲一样,爱深而语迟。
她为每一个孩子都考虑了,80多岁的高龄还在来回奔波。
如今,老人家溘然离世,对于朱迅来说,又是何等的悲伤!
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;父母去,人生只剩归途。
珍惜和亲人相处的每一天,不要让那些来不及化解的矛盾,没有说出口的爱,成为我们一生的遗憾。
父母子女这一场人世相逢,是用来相亲相爱,而不是相恨相杀的。
放下心中的抱怨、隔阂。人生很短,请陪着你爱的人,慢慢走。
——END——文|璇玑
责编|向晚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