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文章

推荐文章

热门文章

您的当前位置:眶内肿物 > 预防治疗 > 道德经中的道德仁义礼诸概念,需用

道德经中的道德仁义礼诸概念,需用



银川白癜风医院 http://www.jk100f.com/baidianfengzixun/baidianfengazhiliao/m/42853.html

道德经道篇和德篇第一章,是公认的隐晦难读;另一方面,亦是整本书的肯綮所在,若能了然,“道”与“德”迎刃而解。

相比“道”的客观具体,“德”则是其内化的规律性,只有掌握“德”、依从“德”,才能找到进入“道”的登天门径。

德篇开首,其实是一句打了哑谜的藏字病句,可奈何被后人以讹传讹地流传千年。单看前半句,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”,前后对应工整,然而“德”是一个妥妥的名词,“不德”若要表示“无德”的意思,又与后面的“无德”混淆,实难理解。真正通读完整本经书(帛书甲本)之后,你会发现,文中许多错漏之处似是笔者有意为之,因为有了“不言之教”,才有了大量言字旁的无故消失,所以,此处似乎是故意脱漏了一个“言”字。再加上后半句,“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”,你会豁然而明——上半句“上德不言德”才能与下半句“下德不失德”构成对偶。

上德不言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

上天的道德是不言不语的,连“道德”的概念都没有,因为自身就内含,所以“有德”。上天孕育万物,哺育众生,想想阳光雨露的滋养,真真都是“润物细无声”。

我们所谓下界的道德则是认真遵守而不失去,自身却是没有,因此“无德”。

这里拿五行中的“金”与“木”做个对比,前者是神的属性,后者是人的属性。神的金性体现在尊贵和牢固上面,所以神是永恒不变的;人的成长性或曰变化性就是木性,他会生长会衰老会死亡,会有各种变化。有趣的是,金的英语单词GOLD类似GOD;而木的英语单词WOOD就是“无德”。

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。

先讲这个“德”,它与“道”是一对牢不可分的一体两面。上天这位“道”内含“德”性,换句话说,唯一达到“德”性的只有至高的“道”。它是纯粹的神性与天然性。圣经律法时代强调了那么多的禁忌,许许多多的“无为”,它们都是宇宙规律的组成部分。这些客观存在的规律即天条冷冰冰地存在于天地之间,与道毫无预设地一同出现,之后更没有丝毫的目的性——“天道无亲,恒与善人”。

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。

“仁”比“德”下降了一点,因为神性里面融入了人性,“仁”这个字就是某人两性的意思。西方圣人耶稣不就是神人两性吗?他所独有的“仁”性,提前有了预设,他来是有目的的,但能否达成又持自然的态度。于是,他来了,他的民族犹太人却又没有获救。

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。

“义”已经衰落成了纯纯的人所拥有的道德性。“义”字的简体像个火堆,其繁体“義”则是“我为羊”(基督教徒自称羊),旧约所行的燔祭是义人行义的典型标记。义人所行既有预设,更有始终如一的企图。

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,则攘臂而扔之,故失道。

如果前面几项,都在“道”的接受范围,这个“礼”就已经被“道”所遗弃了。因为这些繁文缛节虽然勉强做着,但却没有遵照所行,就好像举着手臂群情亢奋之后就转头扔掉。我第一时间就想到那些仅仅把“做礼拜”当成每周的程式,在教堂里听道时热泪盈眶,却在出门后生活中没有一丁点耶稣的样式,这样不一致的人,是绝对不会得救的。

老子给了一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,我们最后梳理一遍:

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

我们根据圣经的知识——当人类驱离伊甸园离开道之后,上天给人类设置了德的律法,律法无法遵守之后,耶稣道成肉身前来行仁,神人两性的圣子替人担罪之后,出现了愿意接受洗礼并且真正悔改的纯粹的义人,到了最后,仪礼大于天,言行内外不一致的礼人广泛出现。

尊道贵德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mqipk.com/yfzl/13522.html